有許多的方法可以預防及治療情緒行為障礙,教導學生適當的情緒行為與學業成就必須並重,否則偏重問題的處理而不注重學科的教學則會使原本學科技能不足的學生更為落後,而影響情緒行為控制的效果。
下列六種具有科學研究基礎的教學法,分別是:
1.教師善用行為改變技巧,具體地稱讚,增強學生好的行為及表現。
2.教學過程提供多元的反應方式及機會。
3.清晰的教學策略,因為有效學習則學生容易專注於學習事務上。
4.正向行為支持,包括全面性的正向行為支持、管理或促發功能性的正向行為,讓學生能在友善的環境支持下,發展出正向行為。
5.教導學生社會技巧,如情緒控制技巧,當學生出現發脾氣的問題行為時,教師平心靜氣的接受學生過度憤怒或攻擊的問題行為,教導學生採取放鬆訓練、改變想法等策略,以協助學生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
6.給授課老師的提醒:
提供以下幾個協助方法供大學老師授課參考:
(1)建立師生關係:教師能接受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的特質,且能同理學生的感受,則容易與情緒行為問題學生建立信任關係,師生間良好互動關係是很重要的,讓學生了解老師是可親近、可求助的對象。
(2)建立明確規則:教師宜預先建立清楚的上課流程或行為規範。
(3)善用同儕協助:當情緒行為障礙出現人際或學習困境時,教師可安排同儕在旁協助,以改善其問題。
(4)教導社會技巧:針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出現人際問題,宜建立正向行為的思考架構,並實際示範給學生參考,最後讓學生能夠實際運用於校園中。
(5)教導自我管理:教師可利用檢核工具,達到學生正向目標行為的建立,如利用計時器或檢核表形成一種提醒的機制,幫助學生建立自我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