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容孜:肯定自我存在的意義,讓正面能量在自己身上發酵,進而感染到每一個學生身上

分享至: FB Line Twitter Mail

身障輔導之路-用溫暖創造每一個特別的靈魂

生命格言 : 肯定自我存在的意義,讓正面能量在自己身上發酵,進而感染到每一個學生身上
受  訪 者 : 劉容孜
職  稱 : 輔導員
服務單位 : 國立陽明大學心理諮商中心資源教室
採訪記者 : 徐海柔
國立陽明大學資源教室輔導員-劉容孜老師,在特殊教育領域14年資歷,用正面能量感染了許多特教生,也在102年入選了友善校園獎北一區優秀學務人員。
從醫技投入社工 自我探索過程
原本就讀醫技科的容孜老師,在一個偶然機會下參與了鳳山婦幼青少年館志工培訓,第一次接觸了同理心與輔導技巧的相關課程,從中探索了內心嚮往的職業,其實不是醫檢師,比起每天在一堆抽血檢驗分析報告中度過,更喜歡與人互動與交流,於是報考實踐大學社工系,成為班上唯一轉行的畢業生。
就讀實踐社工系,她參加了「台北張老師」培訓課程,增進自我的對談技巧,例如面對不同年齡層與族群問題時,有哪些適合的應對方式,後來甚至在電話張老師機構工作了幾年。
在機構期間,老師發現自己面對青少年與兒童問題時,還需要再加強,於是決定攻讀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利用大學畢業到進入研究所前,也曾擔任育成基金會社工員,幫助身心障礙學生,這些經驗更奠定了踏上特教這條路。
進入陽明大學服務前,老師曾在世新大學資源教室擔任了4年老師,當初相關特教政策剛上路,所以當年角色比較像是開創者,使世新大學資源教室功能得以開始運作。在民國96年進入陽明大學後,老師積極為陽明大學資源教室爭取更多資源,以及擴增更完善的功能。
讓我們一起建立一個溫暖的「家」
其實在陽明大學心理諮商中心所屬的資源教室輔導老師,只有容孜老師,因此相關行政與身心障礙學生輔導工作,都在老師的身上。輔導員除了關懷身障生,讓他們不論在學校課業、人際或校外生活都能得到關心與幫助外,更提供身障生一個像家的歸屬與空間,就是他們的資源教室「雁窩」及全國最漂亮的心理諮商中心「山腰上的家」。
這些溫馨的設計與裝置,及設備完善的空間,讓身障生們完全運用這些資源。身障輔導工作與繁瑣的行政業務雖然辛苦,不過陽明大學將心諮中心列為學校一級單位,不論是福利、工作環境或經費,都能獲得許多資源協助。
任職陽明大學期間,民國93年入學的醫學系楊同學,令人印象深刻,而資源教室前所設置的互動式大富翁遊戲,更特別介紹這位楊同學的生命故事,也告訴大家在遭遇類似事件時,能如何取得所需資源及管道。
楊同學在民國93學年度考入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就可當醫生的前途美好,但經歷一場車禍逆轉了一切。入院時他的昏迷指數一度低到只有三,清醒後陸續產生更多狀況,包括臉歪、眼斜、說話不清、右手指無法打開、右腳行動不便,認知能力退化至小學程度,於是學校為楊同學發起了「復健計劃」。
師生資助醫療費用、熱心同學輪流伴讀,用國小課本使他恢復知識、餘暇時陪他聊天練習說話清晰度。後來楊同學轉系到物理治療系,而班上同學也組成「飛雁家族」志工團,協助他學習及生活適應。
飛雁的意思是,就像雁子受傷時,飛在牠前後方的雁子,會陪同牠到地面療傷,直到痊癒重新追上隊伍。楊同學向腦傷後的肌肉張力搏鬥,在職能治療師的指導下,配合努力運動及復健,右手指進步為可以張握,肢體協調度進步到可以快走。雖然受限肢體障礙,使他無法修習需要徒手操作的物理治療課程,導致無法考物治師證照,但楊同學仍努力修滿畢業學分,於民國100年6月順利畢業,也能自食其力工作。
接手楊同學的輔導過程中,容孜老師除了協助楊同學與同仁進行特殊考試需求的改制以外,更協助班上組成志工團來幫助他。陽明同仁與同學的熱心幫助,以及楊同學個人努力,都深深影響著容孜老師,也讓老師願意繼續在特教這條路上幫助更多學生。
好,還要再更好
陽明大學心諮中心常舉辦許多活動。不只提供身障生,更歡迎全校師生參與。其中最印象深刻活動,是「逆光飛翔電影座談會」,邀請了逆光飛翔電影男主角演講、彈奏鋼琴與用名片吹奏小曲,當天觀眾的反應與迴響也十分熱烈。
此外,有一個靜態的「無障礙設施綠色生活地圖」,是與荒野保護協會共同合作的計劃,請到荒野保護協會義工來訓練陽明大學「山腰義工團」,並將義工團分組後探訪校內各角落,經過實地了解與紀錄後,再將校園內的無障礙設施撰寫簡介,最後集結成地圖。地圖提供給外賓尤其是身障者,關於校園內部所有無障礙空間(例如廁所、坡道等)相關資訊,使外賓能清楚得知校園內的無障礙設施位置,並提供需要者快速取得訊息。此計畫隨著學校設備改置,仍持續更新,而每次更新也讓內容更完整。
劉容孜老師憑藉著資深特教經驗,以及舉辦或協辦不少相關活動,102年甄選了友善校園獎,入選了北一區優秀學務人員。而這些成就獎項紀錄了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也支持著她在輔導員繁瑣而疲累的工作中,為自己增添更多堅持下去的能量。
「適時休息」是她在面對龐大工作量時所堅持的原則,一定要懂得照顧自己,善待自己。此外,學生與家長的回饋,也是在面對繁雜事務中十分暖心的調劑。肯定自己所做的事情及存在的意義,這些正面能量不只能在自己身上發酵,更能感染到每一個接觸到的學生身上。
付出,不一定得到回饋,卻得到心靈層面的自我提升
當然輔導學生路上也並非一帆風順,容孜老師也曾經受挫,有位接受輔導的夜盲症學生與指導教授產生不愉快的摩擦,進而將負面情緒轉移到自己身上,讓容孜老師感到挫折與難過,明明用心對待每個學生,所付出的卻是得到這樣的回應。但在這樣的經驗與過程中,老師卻得到了不同體認與感觸。「為什麼付出就一定要得到對方感激呢?」老師反問自己,並重新思考與定義身為輔導老師存在的意義。輔導老師,就是扮演輔助者角色,而不是拯救者,一旁陪著學生成長,在他們需要時能拉他們一把,並給予他們身心上的支持,在對於自我的反思與和自我對話中,不知不覺中獲得了成長。
最後老師提到,其實輔導身心障礙生最有趣的部分在於,當遇上了不同障別的學生時,就能多對一個障別有更深的認識與研究,例如之前輔導妥瑞氏症學生,便對於妥瑞氏症了解更多。而目前最大挑戰是自閉症學生,雖然自閉症同樣領的是自閉症手冊,但其實特質卻區分很多種,在過去輔導的學生中,有完全不與人互動的,也有很愛與人互動但人際技巧差,容易得罪同學的。對於自閉症,老師期許自己能更認識這個障別。除了透過看書來自我增進外,上學期也參加了師大特教中心開辦的自閉症工作坊,透過與講課老師面對面探討問題,有更多概念與方法去幫助自閉症學生。
容孜老師很感謝有這次機會能重新回顧前半生,也很開心以自身經驗向大家分享,祝福每位學生都能平安健康地完成學業,並在社會中好好地做自己。

回上一頁圖示
至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