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一民:藉由體育讓身障學生獲得更好的健康與便利的生活

分享至: FB Line Twitter Mail

讓身障生也能享受體育課的樂趣

生命格言 : 藉由體育讓身障學生獲得更好的健康與便利的生活
受  訪 者 : 詹一民
職  稱 : 助理教授
服務單位 : 中國醫藥大學
採訪記者 : 楊育青
從討厭上體育課到願意主動到健身房訓練,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詹一民如何以適應體育一門課,讓身障學生從在角落發呆到開心享受體育課?進而改變對於體育課的乏味印象?
中國醫藥大學立夫教學大樓地下一樓的走廊上,一名學生正在練習拋接球,細看才發現這名學生的站姿似乎和一般人不太一樣?他是中國醫學大學適應體育這門課的修課學生。負責授課的詹一民老師說,這一學期修課的學生共有四位,除了患有自閉症的同學,還有四肢癱瘓的學生,而這位同學正是其中一位。由於每一位同學的情況都不太一樣,他必須跟校內的運動醫學系、物理治療學系的老師以及醫院的醫師密切合作。透過這些資源,進而了解學生運動能力的改善程度,或是必須避免的運動。而在和醫生討論後,參考醫生、物理治療學系復健師等各方面的建議後,開出適合學生的最佳運動處方。上課的內容則以健身房、核心訓練還有一些本體反應訓練為主。
這堂適應體育課,除了直屬於通識教育中心外,也必須跟學校的特教中心聯繫,以及運動醫學系跟物理治療學系的合作。而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會密切監控學生的身體狀況,包括血氧機、血壓計都是必備的基本配備,如果發現學生上課狀況不對勁的話,就會立刻送醫。
謂適應體育?
所謂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指的是一種專為身心障礙、病弱及高齡者所設計的體能活動,兼具復健、運動及預防保健功能。針對個案的生理能力及特殊性,由專業人士評估後,設計個別化的體育活動,並透過修正教材、教學模式與硬體環境以符合個案的體適能能力。
投入適應體育教學已有十年時間的詹一民老師,從小就跟體育結下不解之緣,小學是學校網球隊成員,大學讀的則是體育系,畢業之後隨即擔任大學體育老師。他在1997年前往美國修讀運動休閒管理學系跟運動健康管理學系所,方才接觸到「適應體育」相關的課程。詹一民老師說,當時看到國外無論是教具或是課程的設計,都讓他覺得國內的體育課程並沒有提供他們充分上體育課的機會,對於一些身心障礙學生來說是蠻不公平的,損及他們的受教權利,若身心障礙學生能接受適當的體育課,在健康的促進跟運動訓練方面都會有幫助。由於詹老師自己本身對於該領域的興趣,加上接受到相關教育訓練的課程,讓他決定投入該領域。
詹一民老師說,適應體育和復健較為不同的地方是希望透過運動訓練,給予肌肉多一點的承受力,而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增進未來在日常生活上的方便性。好比有人手術後去復健,也許可以回復活動能力,但如果要回復到可以打球的能力的話,他的肌力可能還不夠。這時候就必須透過運動訓練給予肌肉更大的強度;或是骨折時,去復健科可能是泡熱水、練習肌肉的伸展性和柔軟度,但並沒有辦法把肌肉練回來。不只是伸展走路,可能還會有心肺功能或是肌肉的訓練,藉由這些訓練也能提高身體新陳代謝的能力。而適應體育會提供運動處方,學生即使離開課程,自己平常在家也能訓練。
怎樣的人才能修課?
詹一民老師說,在中國醫藥大學,如果要修習的適應體育這一門課,必須要有醫師開立的證明,而體育室也會審核。一般來說,他們還是希望學生能夠回原班上課,除非學生的行為或是運動能力無法隨班上課,才建議他們選修適應體育,而大部分修課的同學多是身心障礙的學生。
而老師在上課前也會透過對談,了解學生對於體育課的認知。對於永久性身心障礙的學生而言,也會特別了解學生過去的運動史,以及之前上課的過程和內容。詹一民老師說,就他任教的大部分學生而言,他們過去的體育課幾乎都是坐在旁邊,可以說這些體育課都荒廢掉了。甚至對於不少學生而言,體育課幾乎就是無聊的代名詞。
詹一民老師說,早期很多老師,都是讓這些學生打打桌球或是不管他們,對學生而言不僅浪費學習機會,也是蠻孤單的。因此,他們也一直在改變,從早期只是提供一個運動環境,到現在則是希望學生能比以前好,甚至是讓重症的學生不會覺得自己是個負擔。例如利用傳接球或是投籃等一些肌肉訓練,增加學生生活上的便利性。
對詹老師而言,最欣慰的事情就是看到大一、大二修過該課程的學生,在課程結束之後會願意回到健身房運動。這也意味著,學生們認同訓練對他們是有幫助的。他說,曾有一個在國小就膝蓋切除的學生,由於學生的腳不能彎,必須穿著支架,在上過適應體育課之後還會願意到健身房運動。這也讓詹老師很開心,因為至少學生認同了他們的做法,並知道運動對他健康的幫助。
「我只是想幫他」
即使每一個學生對於詹一民而言都是最特別的,但仍有兩位已經過世的學生讓他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位更是他心中至今的痛。詹老師說,這名學生因為罹患胃癌,因此家人十分呵護他。在進行化療階段的時候,因為擔心小孩的身體狀況,而希望老師可以在學生不用到校上課的情況下,給學生成績,但詹老師拒絕了家長的請求,因為「這是原則問題」。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覺得,既然已經進入化療階段,更應該透過運動,讓身體維持在比較好的狀態才能撐過去。因此希望學生還是可以來上課,不管是走路散步、爬樓梯都可以當作是運動的一種。詹一民說,其實醫師也鼓勵學生運動增加代謝能力。因此他們在處方上以醫師及復健科醫生的建議,選擇以運動量最輕的走路,或是慢慢騎腳踏車,讓身體活動並增加健康能力。
但家長並沒有辦法接受,甚至認為詹老師太不講情理。因此,這名學生雖然上過幾次課就沒有再出現。但在這名學生過世之後,家長依然不能諒解詹老師,認為他是在刁難學生。詹老師說:「這也是我一個小小的痛,他一直在我記憶中。我們要救他,結果卻變成我們好像在害他。所以我也不太能釋懷。」
遇到重症學生,老師的壓力更沉重
詹一民坦言,其實適應體育對於老師的上課壓力很大。例如,他去年一個有心臟病、心室肥大的學生,他們其實都很擔心學生突然心臟衰竭。因此,他們在上課過程中,也會控制學生的心跳。詹老師慶幸自己擁有龐大的後援團隊,但也認為其他沒有相關資源的老師們,上課的應該壓力蠻大的。
詹一民老師說,比起其他學校,中國醫藥大學的適應體育課所能享用的資源較多。除了學校本身有醫院的醫生,以及物理治療學系、運動醫學系等資源,可以協助他評估學生狀況。坦言面對患有重症的學生時,他們也都很擔心。但詹一民說:「在上過課之後就會發現,如果可以掌握學生的危險範圍的話,其實他開心我也開心啊!看到學生們樂於從事運動的話,自己也會很開心。」
詹一民認為,應該成立北中南三個區域的資源中心,以協助各大專院校或中小學老師,在能力不齊、專業知識不齊的情況下,提供建議或諮詢。因為雖然適應體育的老師都已具有專業能力,但是否有辦法了解到那麼多的現代疾病?他認為,如果能有醫療院所協助成立諮商中心,有醫院及醫師在後面背書或協助,老師上起課來也比較安心。這不只是保護老師的權益,也是對學生的保障。甚至希望教育部能更重視這一個領域,並給予設備及教育訓練上的資源。同時也希望各個學校都能重視這弱勢學生們的受教權,給予他們較好的空間跟師資,以及設備可以上課。 
詹一民說,幫助學生們參與運動,讓他們可以透過運動減壓釋放情緒,還可以獲得到健康。他提到,對於小朋友而言,坐著輪椅的他們,內心的壓力是我們看不到的。藉由運動,看到這些學生、小朋友生活得更開心,是他最大的熱誠。

回上一頁圖示
至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