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州學校財團法人中州科技大學 :用及時的愛,帶給學生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

分享至: FB Line Twitter Mail

體驗教育,開創生命

學  校 : 中州學校財團法人中州科技大學
生命格言 : 用及時的愛,帶給學生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
受  訪 者 : 許紋華、吳姿音
職  稱 : 輔導員
服務單位 : 中州學校財團法人中州科技大學資源教室
採訪記者 : 郭芷含
依傍八卦山脈而建的中州科技大學,民國92年因為身心障礙學生越來越多加上教育部的資源教室推動計畫而成立校內的資源教室,希望在校園硬體與軟體設施中發揮「有愛無礙」的精神,提供特殊生更好的服務與更友善的校園環境。
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
  中州資源教室的最大特色就是每年開辦大型活動「體驗教育」,帶學生騎腳踏車一路奔向墾丁、開著輪椅縱走中橫山脈與攀登雪山、徒步環繞蘭嶼一圈並捐贈書籍給當地小學,這些與眾不同的嘗試都是要帶給學生不同的生命體驗,證明「我能做到!」
  許紋華老師、吳姿音老師與其他夥伴平常都會討論身障孩子除了參加資源教室的例行活動外,還有什麼作法可以多加嘗試,2010年一位有救國團工作經驗的輔導老師提出「體驗教育」的構想,老師們於是開始討論活動舉辦的可行性。那位輔導老師身邊有專業的腳踏車手朋友,因此當年第一次的體驗教育活動「腳踏希望、擁抱騎跡」便請那位教練擔任領隊,甚至協助駕駛補給車以及時時注意每台車的狀況與學生的騎乘反應。
內外資源的整合
  帶學生出去需要承擔很大的安全考量,中州的老師們於是開始去評估哪些內在、外在資源可以提供支援與協助。
  2010年老師們請來員林的二輪車隊協助訓練,在學校後面運動公園做戶外訓練、一對一指導學生操作腳踏車變速、上下坡的調整等等,活動期間車隊也派人陪同學生騎到西螺大橋。美利達公司也非常支持這項大活動,五天四夜的腳踏車之旅中不僅贊助車衣,還免費出借腳踏車供師生從開始訓練到活動結束的使用。那年還有與彰化二林「喜樂協會」合作,協會中許多身障人士在出發當天乘坐電動輪椅跟隊伍一起走了一段路,中州的師生協助他們向相關企業募款。
  「腳踏希望、擁抱騎跡」活動結束後老師們看到學生訓練過程中的成長與進步,認為體驗教育的理念很正確,第二年決定繼續辦,並且與學生討論要辦什麼樣的活動,方向確定後就著手尋找資源。
最需克服的兩件事
  首先是籌劃階段的風險評估,要考量到這個活動對身障生的風險,所以老師們事前要做很多評估,以腳踏車來講,路線要騎台1線?台17線?經過專業車隊考量後決定走台1線,補給、醫療、安全都比較充足。
  老師還利用假日開車去場勘,每個紅路燈、大路口都一一拍照、紀錄,由員林沿路拍到墾丁,花了一整天場勘各個路段。因為第一次辦這種大型活動有較多的擔心,當年還請學校教官特別協助,騎機車在每個路口停留指揮交通,第一台車也由總教官領騎。
  再來是體能訓練,它是體驗教育最基礎、要打底的部分,足夠的體能訓練也能降低風險。但一般身障孩子的體能較差,因此一個禮拜三天的聚會時間裡至少花費兩個半天訓練體能,在校園中熱身後就往八卦山脈的坡道或是百菓山健走,下一階段換成每天跑步,由一千、兩千、三千公尺往上加。通常從學生下課訓練到太陽下山,老師輪流與志工一起帶領練習。常聽到學生喊:「好累喔、腳好痛、哪裡不舒服、不想參加了。」老師們便透過團隊的力量一步步鼓勵與帶領,鍛鍊學生的意志力。
  每次辦體驗教育活動老師們也會考量不同障別的參與度,第二年縱走中橫山脈時就考慮到一些行動不便的學生,於是安排四台電動輪椅跟著隊伍一路爬升到太魯閣。最後一段路途,志工把電動輪椅包括學生本人整台扛起來越過路上的U型馬蹄鐵,學生們開著輪椅越過崎嶇不平的山路登到合歡山主峰。師生站在合歡山主峰,輪椅上插著中州科大的校旗,學生征服了人生第一座百岳,微風吹過耳旁,那一幕感動了在場所有人。姿音老師對那一幕印象深刻:「如果沒有這一次活動,他們可能這輩子沒有機會到那麼高的地方。」
2014年的挑戰
  第五年體驗教育「翻山越嶺、鐵定有你」,有爬山、划獨木舟與騎腳踏車,看似瘋狂的「鐵人三項」活動背後其實曾遭遇相當大的挑戰。
  最初要走的路線「能高越嶺」因為發生山崩變成危險路段而封了起來,原本行程都已規劃周全,但學生依然期待要完成「三鐵」,不希望刪去登山活動,因此老師們開始尋找其他適合的登山地點。
  最後找到慈濟大學介紹的專業登山嚮導,老師們與嚮導清楚討論體驗活動的需求與目標—讓身障學生跟志工可以互相搭配、沿途可以相互扶持。嚮導們依據老師所期待的體驗精神,建議可以帶領學生爬立霧山(又稱「恐龍背」),富挑戰性又可以完成學生的雄心壯志。
轉變:由自我成長到回饋社會
  體驗教育走到第四年「輪轉蘭嶼,愛行無礙」,老師們認為「除了生命的自我成長之外,我們可以對社會有些回饋」,於是在這一年中州資源教室開始為蘭嶼募書。過程中,規劃、募書、整理都由學生主導與參與。
  那時蘭嶼受到風災摧殘,很多校園書籍損壞,他們針對這些小學調查需要哪些幫助,小學希望可以補充一些書本豐富當地的校園與圖書館,師生們於是開始透過各種管道募書,設定每組學生的「業績目標」,一組要用各種方法募到一定數量的書,最後收到來自台灣各地約兩三千冊的書本。書籍抵達後學生開始為書整理、分類,老師事先打電話詢問蘭嶼小學對書籍類別的需求,如:語文字典、自然百科全書等等,於是資源教室學生依據這些需求分類募來的書,符合當地學生真正的需要。
  紋華老師回顧蘭嶼之行:「步行蘭嶼一圈的過程是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我們一步一腳印地走可以深入看到蘭嶼當地的小學、人文風情、飲食文化,同學都很驚訝,原來這就是這裡的生活。」
  蘭嶼行的第一晚大家打地舖睡在國小的司令台,很多海風卻沒有盥洗設備,學生就在洗手台簡單沖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被照顧得很好,來到蘭嶼後他們對生存與生活有較直接的感受,也能夠體驗在困苦的環境下如何自立,如何克服艱困環境中的不便。
人與咖啡的對話:行動咖啡車
  關於今年(2015年)的體驗教育,姿音老師說:「這幾年下來我們也發現身心障礙孩子在人際互動上面需要多加強,所以我們今年會從校外走回校內,透過『行動咖啡車』去建構學生社會互動的能力。」
  下學期開始每周有兩個半天,資源教室學生會在學校裡不同地點設置「行動咖啡車」,免費提供有需要的路人咖啡與餅乾,學生沖泡咖啡的同時會說一些關於咖啡的故事,例如這是什麼種類的咖啡豆、它的烘焙方式、產地在哪裡等等,藉此增加學生人際的互動與溝通能力,透過「咖啡知識」的向外傳遞讓學生跟社會有更多的連結。
  咖啡車計畫最初是從「小作所」(小型作業場所)的理念開始,有些身障人士無法在外獨立工作,於是在獨立工作之前有一個讓他練習的場所,就稱為小作所。老師們就從「小作所」的概念出發,許多身障生從小受到父母很好的照顧,較缺少謀生與自給自足的能力,老師想透過這個計畫讓學生可以從中習得一技之長—辦認咖啡豆、沖泡與品嘗咖啡、做餅乾等技能,幫助學生未來獨立生活。
承載夢想,開入社會
  「6號夢想咖啡」是這台咖啡車的名稱,車體本身也由學生設計。會叫6號是因為中州科大地址︰山腳路段三段二巷六號,加上學生認為人要有夢想,融合這些巧思而為咖啡車命名。
  目前團隊中活動組已經開始構想如何推廣、行銷咖啡車,其中有個學生就讀幼保系,夢想成為英文老師,於是學生決定由此開始「拋磚引玉」,每個同學勇敢說出自己的夢想,如何去築夢。透過這台車展現以後想要做的事。
  學生對於咖啡車還另有一番巧思,有些店家會讓客人在明信片上寫下祝福的話,而咖啡車會把客人寫下的夢想懸掛車上,真正營運後,客人不只看到車體本身,還會看到上面掛著許多學生的夢想,並且這台車會載著每個人的夢想與願景逐步向前進,產生「我以後想要走到那裡,希望大家支持、鼓勵我!」的意象,最終希望發揮團隊的精神達到學生個人想完成的目標。
轉型體驗,自給自足
  大型的體驗活動一路辦了幾年,中州的資源教室老師們持續將台灣體驗教育的精神帶給學生,並且加入社會回饋、冒險教育與互助合作等等元素,很多家長已經看見學生的改變,甚至報名入學時直接詢問老師會不會繼續舉辦這些活動,希望給孩子珍貴的生命滋味。即將營運的行動咖啡車則是一個全面的構想,培養學生謀生能力,同時與社會產生連結,他們不再只是被保護的角色,開始要創建自己的資源,在小作所這個友善的空間裡培養自給自足的能力。
  「愛要及時,是中州資教最大的精神!」姿音老師點出資源教室成立時的初衷。就是這些令人敬佩的老師,不僅觸發學生們對冒險生活的體驗,更帶領學生看見那片等待他們盡情揮灑的、明亮燦爛的天空。
回上一頁圖示
至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