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逃學、逃家行為的推力與拉力-一項抑制理論的實證研究

分享至: FB Line Twitter Mail

篇  名 少年逃學、逃家行為的推力與拉力-一項抑制理論的實證研究
作者/編譯者 趙碧華
刊  名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出版年/月 1996-3
卷  數
期  數 9096
頁  次 273
出版單位 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類  別
摘  要   由於工業化、都市化、家庭結構解組及學校功能扭曲的影響下,少年逃學逃家問題益形嚴重。而逃學、逃家的少年是眾多少年偏差行為、犯罪行為的前兆,會導致更嚴重的行為問題。目前我國社會對少年逃學、逃家的問題,缺乏有系統的實驗性研究。本研究本諸社會心理學理論探討逃學、逃家的原因,作為最具本土化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可供少年逃學、逃家微觀的、臨床的輔導、矯治計劃之用,和巨視的訂定防治少年逃學、逃家對策的參考,此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所在。有關研究理論基礎,目前我國有關少年逃學、逃家行為研究文獻不多,多為翻譯資料,本研究僅作有關文獻之整理探討,並提出犯罪學家雷克利斯 (Reckless)所主張的抑制理論(Containment Theory),發展出研究架構,即 以拉力及推力為主要犯罪行為分析基礎,由於拉力來自外界社會環境、及推 力是導源於心理的基本動力,二者相互活動來解釋犯罪行為的發生,該理論 後又以內在抑制力來解釋抗制內在推力及外在拉力,以阻止犯罪行為發生   研究方法與設計方面,本研究係屬於實驗性研究性質,研究資料範圍包括:1。文獻資料:透過整理國內外有關逃學、逃家少年方面的文章,以建構理 論基礎。2。實證調查訪問資料,以設計問卷為工具,進行集體調查及個別訪問,蒐 集研究資料。研究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少年個人基本特質、家庭特質、外在拉力、外在抑制力、內在抑制力、內在推力、偏差行為狀況、少年逃家、逃學狀況等部份。量表部份係根據抑制理論所提假設設計修正而來。問卷亦經十位學者專家開會討論提供修正意見,建立內容效度。抽樣方 面,係以研究目的,依行為性質分為正常少年、不良有虞犯狀況少年及 犯罪少年等三類,共抽取正常少年,指在學少年402位,有效樣本為383 位;不良虞犯狀況少年指保護管束少年、少輔會輔導少年抽取210位,有效樣本為191位;犯罪少年,指少年輔育院少年,以分層集體抽樣,抽取306位樣本,有效樣本為267位,全部抽取樣本918位,有效樣本計841位,所蒐集之有效問卷資料作為正式分析之用。資料整理分析係利用電子計算機,採社會科學統計電腦程式組(Statis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處理,問卷經過錄編碼(coding),依分析架構進行,主要分析方法為次數百分比分析、平均數標準差、卡方分析、皮爾遜簡單相關、 雙異數分析,t檢定及因素分析等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可歸納為下列數點:1、少年有近一半表示曾有逃學三次以上的經驗,這是相當值得注意的嚴重問題。逃學時大多是與二、三人在一起決定,顯示同儕的影響力;逃學後最多數去的地方是以電動玩具店、在街頭到處逛為主;而逃學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學業成績低落、缺乏學習動機、逃避考試作業未繳、師生關係失調及學校處罰不當而逃學,是值得提供給有關單位解決少年逃學問 題的參考。2、少年逃家的情形,亦有約三分之一的少年有逃家三次以上的經驗,是相 當高的比例。少年大多是與二、三人在一起決定逃家的;離家後通常住在當地的朋友家;離家出走的主因是對家庭生活方式的不滿、負氣爭吵、因嚴重過錯怕被處罰、以及求追獨立成人的地位等。 3、不同行為類型少年外在拉力上五個共同因素向度,均呈現顯著差異程度不同行為類型少年其有關外在環境拉力、不良朋友影響、家庭關係影響、接觸不良大眾傳播訊息、接觸偏差行為團體及整體外在拉力方面,平均數呈顯著差異。且一般少年逃學與逃家少年間確有差異存在,一般少年外在拉力小,而逃學逃家少年的外在拉力平均數最高。4、不同行為類型少年在外在抑制力上六個共同因素向度上,其中有效監督 合理的規範及期待、制度的增強力量、有效的訓誡、合理的行動規則及 外在抑制力整體,均達到顯著地平均數差異。僅有認同歸屬意識未達顯 著差異。且一般少年的外在抑制力平均數,比逃學逃家少年來得高。5、不同行為類型少年內在抑制力方面,七個共同因素向度上,有五個因素 達顯著差異,分別為良好的導向、降低緊張理由化能力、強化責任感、挫折容忍力、良好的自我概念及整體的內在抑制力均達顯著差異。不同行為類型少年在內在抑制力方面,以一般少年的平均數最高,而逃學逃 家少年的平均為最低。6、不同行為類型少年在內在推力上,兩個共同因素,恐懼不平狀況及攻擊 反抗心理均有顯著差異。不同行為類型少年在內在推力的差異,以一般 少年的平均較低,而逃學逃家少年的內在推力較高。
     
回上一頁圖示
至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