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科際專業整合早期療育模式輔導教養院初步研究

分享至: FB Line Twitter Mail

篇  名 跨科際專業整合早期療育模式輔導教養院初步研究
作者/編譯者 廖華芳、劉淑玉、黃惠聲、林麗英、楊素端、李佳蕙、郭美雀、林銀秋、吳淑芬
刊  名 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
出版年/月 1998-1
卷  數 1347
期  數 23850
頁  次 0
出版單位 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
類  別
摘  要 最近修正公佈之「兒童福利法」、「身心障礙者保護法」與「特殊教育法」皆明文規定,對於身心障礙兒童應提供團隊合作之早期介入,且擬定個別化服務計畫(簡稱IPP)。然而國內大部份的教養機構由於專業人力之缺乏,一直無法提供較好品質之療育。在早療各種團隊合作模式中,「跨科際專業整合模式」為較好之模式,為瞭解此模式實施於教養院之成果,乃進行此研究。研究方法為外聘相關專業人員,計有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及特教老師,於團隊介入之前與教養院工作人員,包括社工人員與教保人員,進行會商。決定採用以教養院內保育人員為主要許發者之「跨科際專業整合模式」,為每個個素擬定一份IPP。IPP內容包括孩童之功能、主要問題、長短期目標與提供之相關服務。每個月定期為一個個案召開專業團隊個案討論會,並請家長同時參與。專業團隊於討論會前半段時間實際評估孩童,並根據家長及保育員提出需解決的問題討論整合成療育重點,討論會後半段時間專業人員則直接教導保育員執行療育工作,整個討論會過程皆錄音、錄影,以作為日後保育員輔導之參考資料。同一個案於討論會後一個月,再進行一小時的團隊諮詢,以瞭解保育員實際執行所遭遇的困難,並給予協助。此個案討論會並做為全院的保育人員與監護工的在職訓練課程,期望專業團隊介入之知識與技巧能運用於其他的院童。接受本研究團隊介入之5位院童計3男2女,年齡在5歲至6歲之間,皆為重度多重障礙。討論會完成半年後,專業團隊成員到院進行追蹤、評估成果目標與過程目標。結果顯示,個案IPP平均的長短期目標達成比率為65%;89%案童教養人員(保育員、褓姆、家長)對本計畫滿意,67%覺得孩童經過介入後有進步;45%院童教養者覺得壓力有減輕,但67%保育人員覺得此計畫之執行加重其壓力;所有的保育人員及監護工經此團隊介入所得到的知識與技巧都可運用到其他院童上。 67%專業人員覺得此模式之效益高於成本。因此,此模式雖仍有缺點待改進,但對於缺乏專業人力之教養院,此模式值得推廣。
     
回上一頁圖示
至頂端圖示